農村教育現代化并非要“離農”“棄農”
——來自一線鄉村創新學校的啟示
“你希望學校里有什么?”“有動物、鮮花。”學生回答。于是,學校里就多了羊圈、鴨舍、兔場等。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十一屆年會上,浙江省縉云縣筧川小學校長馬鑫飛分享了將這所鄉村學校改造家教場地成“動物園”和“植物園”、為學生打造充滿自然元素學習環境的過程。
“這里實踐著‘用一個村莊的力量辦好一所學校’的理念。”馬鑫飛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學校通過二十四節氣種植活動等實踐項目,讓孩子們在學習中體驗自然、歷史、人文和社會資源。
近些年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校舍、辦學條件等持續改善,但鄉村學校依然面臨師資缺乏、學生減少等問題。農村需要什么樣的學校?農村教育的現代化就是“離農”“棄農”嗎?農村教育真正的功能、價值是什么?一些鄉村學校直面挑戰,創造性地解決了許多現實困難。
這次年會上,部分一線教師、校長和專家學者分享了他們觀察到的鄉村創新學校的教育探索。這些探索不僅致力于破解農村教育問題,還為城市學校教育提供了經驗。
2024年11月,來自貴州一所鄉村學校的老師們參觀了上海兩所基礎教育階段頭部學校,感受到了城鄉教育的巨大差異,同時也發現,鄉村學校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有自然,更有溫度,學生的臉上也是陽光燦爛的。
這所學校的負責人說,有人覺得農村教育要向城市看齊,實現城鄉一體化教育。但鄉村教育有自己的路要走,要從自然環境、鄉土文化、人自身發展找到一條新路小樹屋。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楊東平評價,這所學校提出的培養學生“走出大山能生存,留在大山能生活,面向未來能生長”非常傳神。
甘肅省靜寧縣大寨小學被譽為“蘋果園里的村小”,推行以蘋果為核心的自然生態教育。孩子們在蘋果園里進行各種活動,如研究花與果的關系、套袋、采摘、直播帶貨等,這些活動不僅讓孩子們體驗了農耕文化,還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素養和商業意識。
大寨小學校長王富貴表示,通過具時租體的實踐活動,課程設計將知識融入孩子們能夠理解和感知的案例。例如,在學習長度單位時,通過讓孩子們量一量蘋果的高度來建立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聯系,使學習更加生動和易于理解。
馬鑫飛和同事努力讓學校的教育活動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連。“這些活動不九宮格僅讓孩子們熟悉傳統文化,還讓他們增強了對家鄉的歸屬感和對父母的牽掛。學校將村莊里的彩燕、麻鴨、香菇等發家致富的資源,融入項目化學習和大單元講座主題教學,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文東茅說,農村教育具有復雜性,簡單地保留鄉村學校或合并為大規模寄宿制學校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中國的農村地區差異很大,東中西部各省份的教教學育狀況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進行個性化探索,需要通過更多的實踐和嘗試來找聚會到適合不同農村教育需求的解決方案。
北京日日新學堂建在北京市昌平區一個果園里,這里沒有塑膠操場,孩子們可以自由爬樹,一個干涸的魚塘被孩子們命名為“UFO大坑”。
“孩子在玩耍中得到的快樂是無價的。”日日新學堂校長王曉峰介紹,自己學校里的學生沒有人體重超時租會議標,除了先天眼部疾病的學生外也沒有人戴眼鏡。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項賢明表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不同的個性和發展道路。然而,當前的學校教育往往采用統一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念來教育所有學生,忽視了個體差異。“多樣化是教育的必由之路。”項賢明呼吁教育體系變得更加靈活和多樣化,以適應不同人才的需求和成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