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幾字彎”的頂端,一片富饒的平原湖泊,正是“黃河百害、唯富河套”的內蒙九宮格古巴彥淖爾市。
河套地區山川形勝,土壤肥沃,又有豐富的水資源和大草原,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權政治、經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區域。戰國趙武靈王筑長城、建高闕塞,秦朝大將蒙恬率軍戍邊屯田,漢朝名將霍去病度陰山北擊匈奴封狼居胥,唐朝名將張仁愿安置突厥降戶,清朝王同春開發農田水利,現代愛國將領傅作義英勇抗日、興建奮斗中學,新中國成立后李貴帶領群眾挖排干……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演了無數風起云涌、蕩氣回腸的傳奇故事。
2024年7月16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狼山鎮光明村利用大型聯合收割機收獲小麥。圖片均為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李云平 攝
如今的巴彥淖爾市,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共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沿黃河經濟帶的重點城市,國家“十縱十橫”綜合路網的重要交會點,包蘭鐵路、京藏、京新高速橫貫東西,包銀高鐵正在加速推進,國道242北出蒙古國、南下廣西防城港,是溝通大西北、貫通大西南、連接蒙古國的重要樞紐。境內的甘其毛都口岸是我國一類陸路口岸,與蒙古國南戈壁省漢博格德縣的嘎順蘇海圖口岸相對應,成為中蒙煤、銅貿易最大的公路口岸。
曾經依地利之便而成膏腴之地的巴彥淖爾,如今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在造就“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永續傳奇: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更大作用的同時,現代農業跑出“加速度”,對外開放擴容“朋友圈”,河套文化建設聚人心……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貫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辦好兩件大事,弘揚蒙古馬精神,闖新路進中游,全面建設黃河流分享域生態文明示范區、防沙治沙模范區、現代高效農業集聚區、產業綠色轉型先行區、鄉村振興樣板區。
這是2023年9月25日拍攝的內蒙古烏梁素海景色。
創新厚植“綠色底”
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的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是控制京津風沙源的天然生態屏障。每逢冬季,濕地迎來鴻雁、赤麻鴨等大批候鳥,呈現“飛鳥翔集、千鳴百囀”的景象。
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包巍說,烏梁素海一直是黃河流域重要的自然“凈化區”。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自然補給水量減少,加之工農業排水等因素,烏梁素海湖內生態功能嚴重退化,水質曾一度惡化。
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巴彥淖爾市推進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由單純“治湖泊”向系統“治流域”轉變,生態修復由“單要素”向“多要素”轉變。目前,烏梁素海水質總體明顯轉優、局部區域優于Ⅴ類,水面瑜伽場地面積穩定在293平方公里,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重現“塞外明珠”美景。
這是2024年7月5日拍攝的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區。
在位于烏梁素海流域上游的我國第八大沙漠烏蘭布和沙漠腹地,磴口縣蒙能160萬千瓦光儲+生態治理項目剛剛并網發電,整齊排列的藍色光伏板猶如一片望不到邊際的“藍海”,產生的綠電源源不斷向外輸送。“我們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探索推廣‘板上發電、板下種植’光伏治沙新模式,為沙漠光伏+生態治理提供示范。”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韓應聯說。
這是2024年9月21日拍攝的內蒙古河套灌區農田。
據巴彥淖爾市林草局局長陳海維介紹,巴彥淖爾市境內分布有烏蘭布和沙漠、河套灌區、沙化草原區等,生態治理任務較重。2024年,巴彥淖爾市綜合采取光伏治沙、造林、封育等措施加大區域沙化土地治理力度,完成林草生態建設390.6萬畝,進一步提高生態治理效果,完成年初治理計劃的130.2%。
目前,全市統籌推進產業治沙、科技治沙、全民治沙,形成“政府主導、主體多元、全民參與”的防沙治沙格局,不斷“鎖”沙逐綠,拓寬“綠色防線”,進一步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矢志盛滿“中國碗”
巴彥淖爾市地處北緯40度農作物種植黃金帶,擁有1300多萬畝耕地,近年來,全市持續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讓“中國碗”里盛放更多河套糧、河套肉、河套果蔬,努力為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貢獻力量。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巴彥淖爾市九宮格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為了讓“巴掌田”“花花田”變成宜機宜耕、穩產高產的“整片田”,2024年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70.03萬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548.25萬畝,糧食總產58.7億斤。2019年至2024年,累計建設395.22萬畝高標準農田,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水平顯著提升。
記者在臨河區白腦包鎮鞋工廠村走訪時看到,這里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呈網格狀布局,主干道兩側分布著集中連片的耕地,灌渠、排水溝、防護林配套齊全。該村黨支部書記牛喜和說:“我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將分散種植的碎片化耕地改造成為‘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堿能降’的高標準農田,畝均增產糧食10%以上。”
據巴彥淖爾市副市長張如紅介紹,巴彥淖爾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鹽堿地綜合利用、高效節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相結合,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同步見效,形成“高標準農田+N”整合模式,實現農業生產方式大變革。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引領下,巴彥淖爾市創建小麥、肉羊、玉米、向日葵、果蔬科技創新中心,圍繞小麥、玉米、向日葵三大農作物開展育種聯合攻關。2024年,全市小麥、玉米、向日葵、馬鈴薯均創自治區最高單產紀錄;培育的肉羊新品種“華蒙肉羊”通過國家審定;培育的“巴麥13號”連續兩年創自治區小麥高產紀錄,已在新疆、甘肅、青海等地示范推廣。
這是2024年6小樹屋月21日拍攝的內蒙古河套灌區。
以水定產、量水而行、節水先行,巴彥淖爾市逐步實現從過去的大水漫灌到如今的精準灌溉。“2024年,我們對河套灌區326公里骨干渠道進行襯砌,骨干渠道襯砌率提高到55%以上,累計改善灌溉面積超400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2022年的0.478提高到目前的0.527,實現連續兩年節水1億立方米以上。”巴彥淖爾市水利局局長王瑞強說。
牢固樹立鏈式思維,以工業化理念推動農牧業發展,巴彥淖爾市持續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全力抓好肉羊、向日葵、奶業、玉米、小麥、羊絨、辣椒、肉牛、華萊士、黃柿子、加工型蔬菜等11個產業集群建設。2024年,全市重點農牧業產業鏈產值預計突破900億元,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1家,自治區級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20家,農牧業重點產業加工產值增長6%以上。
目前,巴彥淖爾市是中國蜜瓜、葵花、肉羊(巴美)之鄉,是全國最大有機原奶生產基地、食用向日葵生產交易集散地、無毛絨分梳基地、脫水菜生產基地,現代農牧業產品遠銷五大洲93個國家和地區。
全力擴大“朋友圈”
作為共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巴彥淖爾市,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打造對外開放強勁引擎,全力在建設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上作貢獻。
近期,一列列滿載集裝箱的“烏拉特號”中歐班列從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工業園區駛出,將葵花籽等產品運送到俄羅斯。自2022年1月首次開行以來,“烏拉特號”中歐班列運輸量和線路覆蓋范圍持續擴大,累計發送48列,運輸貨物5.42萬噸,貨值達6.17億元。
“烏拉特號”中歐班列貨運線路西連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口岸,東達天津港,向北可經由二連浩特口岸通往蒙古國和俄羅斯,向南可直通廣西防城港,將成為巴彥淖爾市大力發展泛口岸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
2024年7月30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甘其毛都口岸自動導向車(AGV)正在運行。
在中蒙兩國之間最大貨運公路口岸巴彥淖爾市甘其毛都口岸,一輛輛滿載進口煤炭和銅精礦的貨車排隊入境,一臺臺運載集裝箱的AGV無人駕駛車輛往來穿梭。甘其毛都口岸管委會主任敖日格樂說,2024年,該口岸過貨量首次突破4000萬噸,達4071.59萬噸,創下該口岸通關以來全年過九宮格貨量新紀錄。
近年來,甘其毛都口岸不斷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通關合作、平臺合作建設,實施入境重載公路拓小樹屋寬二期工程、AGV無人駕駛運輸專用通道、通關能力智慧管控中心等一批工程,極大提升通關過貨能力。出臺貨車備案驗放、特種車輛專用通道驗放、通關車輛預約驗放等多項措施,推出“一站式”通關服務,進一步提高過貨效率。
據巴彥淖爾市商務局局長烏德木介紹,巴彥淖爾市依托區位優勢和特色產業集群,積極拓展外經貿雙向投資合作,逐步形成輻射中東、東盟、中亞和遠東地區的國際營銷網絡,提供倉儲、中轉和分撥等服務的企業累計達50多家,年新增海外倉進出口額1億元以上。
巴彥淖爾市不斷深化對外友好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呼包銀榆城市群和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協同發展,服務國內外優質企業“請進來、走出去”,與比利時、日本、越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建立溝通聯絡渠道,聯合開展涉及教育、醫療、文化、經貿等多領域的雙邊友好交往交流活動。
河套文化耀北疆
一曲《敕勒歌》展現了草原盛景,綿延1000多公里的5萬多幅陰山巖畫生動記錄著河套先民狩獵、祭祀、放牧、征戰等歷史圖景,總長度1000多公里的長城默默見證中華民族的歷史變遷……
憑借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近年來,巴彥淖爾全面打造融紅色文化和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等于一體的北疆文化河套篇,圍繞北疆文化“愛國、忠誠、團結、擔當”的核心理念,持續做好河套文化研究闡釋、宣傳推廣、精品創作、遺產保護、暖心惠民、文旅融合,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貢獻力量。
2024年8月8日晚,以謳歌和弘揚“三北精神”為主題的二人臺現代戲《好大一棵樹》在河套文化藝術中心劇院上演。
2024年11月19日晚,巴彥淖爾市直屬烏時租空間蘭牧騎(市歌舞劇院)原創作品二人臺現代戲《好大一棵樹》在內蒙古藝術劇院音樂廳精彩上演,讓廣大觀眾激情澎湃、潸然淚下。“該劇深刻把握北疆文化與時俱進的創新性,以謳歌和弘揚‘三北精神’為主題,通過悲歡離合的情感故事反映當地生態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時代巨變。”巴彥淖爾市歌舞劇院院長王雅莉說。
電影《片警寶音》榮獲第十八屆中國電影華表獎,烏拉特民歌、河套爬山調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多部作品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索龍嘎”、“薩日納”獎……巴彥淖爾市河套文化建設日新月異,逐步構建起較為完備的河套文化研究體系,涌現出一大批謳歌巴彥淖爾改革發展新變化新氣象,具有河套特色、河套風格、河套味道的優秀文藝作品。
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所長阮持領介紹,為傳承發展河套文化,巴彥淖爾市成立北疆文化研究院,組建河套文化研究智庫,建成內蒙古師范大學北疆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河套基地,舉辦河套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交流會,系統性、多角度、全景式、立體化展現河套文化的厚重歷史,河套文化知名度、吸引力不斷提升。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巴彥淖爾市打造出一條集越野穿越、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于一體的“渡·陰山”自駕游線路,途經陰山巖畫、雞鹿塞遺址、漢長城遺址等歷史遺跡,展現從青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的歷史人文風貌。
“‘渡·陰山’自駕游線路火爆出圈,入選內蒙古4條重點推薦精品旅游線路、《中國汽車旅行白皮書》10大自駕旅游線路,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體驗自駕探秘的激情、感受北疆文化的魅力。”巴彥淖爾市文旅廣電局局長劉雪說。(記者劉偉 張云龍 李云平)